向低碳建筑发起的攻势,已持续多年。从宏大的目标设计到多项政策加持,从行业意识的爆发式觉醒到数以千计的企业布局,低碳建筑的蓝图在中国成功铺开。
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成熟产品与解决方案问世,为低碳节能水平的升级创造了更多可能。其中,无论是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,还是新造建筑的低碳化设计,普遍涉及到新能源、全屋净水、商用净水、暖通、新风、管道等多种舒适系统解决方案成功落地,同步也为了推进建筑工业化,融合了低碳节能的建筑设计、建筑结构等,促成了整个产业链的基本成型。
产业繁荣的背后,离不开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形势迫切及市场需求的旺盛。从社会发展来讲,建造舒适、健康与绿色的低碳建筑,是推进节能减排,并实现“碳中和、碳达峰”目标的重要举措。
而从现实的角度看,低碳建筑将有助于提高能效,降低市场主体的运营成本,而且低碳建筑的普及,有助于减少建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,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,进而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与宜居环境。
低碳建筑提速:政策助推、产业链成型、多种解决方案落地
对于低碳建筑的重视,政府部门的热情长期保持在高位。从中央到省市,数百项政策与计划连番出炉,不仅有针对绿色建筑的专项部署,同时在众多节能低碳相关政策文件里,都能找到跟低碳建筑有关的条款。
据公开信息,早在2006年时,我国就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,到2018年底时,全国共有1.3万多个建筑通过该标准认证。正是这一年,绿色建筑占到城镇新建民用建筑的56%。
2020年后,政策继续加码,以住建部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2020年印发的《绿色建筑创造行动计划》为例,就提出了相当紧迫的目标要求,2022年,城市新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的比例将达到70%。预计到2030年,绿色建筑面积将占新建面积的90%以上。
两年后,住建部印发《“十四五”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》,其中提出了低碳建筑的新一轮计划,到2025年我国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.5亿平方米以上。并且表示要在农村推广适宜节能技术,建成一批超低能耗农房试点示范项目。
不仅城市要铺开低碳建筑计划,农村也被纳入了整体安排,其实在2019年时,住建部就专门印发了《关于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引导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农户积极采用装配式建筑、被动式阳光房等建筑应用技术。
与此同时,多项低碳建筑相关的技术规范得以出台,例如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》(GB/T51350)、《近零能耗建筑检测评价标准》(T/CECS740)、《超低能耗农宅技术规程》(T/CECS739)等国家和团体标准,还有《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应用技术导则(试行)》等技术指导文件,从应用层面提供了接地气的指南。
再具体到各个地方城市,政策推进力度同样不弱,既有目标规划,又有多种奖励扶持安排。以上海为例,已有多项支持低碳建筑的文件出台,2022年《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》出炉,提出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约束机制,实施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、既有建筑规模化节能改造等重点举措,明确“十四五”期间累计落实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不少于800万平方米;“十五五”期间,全市新建居住建筑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的比例达到50%等。随后的2023年2月,《上海市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工作方案》印发,再次强调建筑绿色低碳发展,严格落实绿色建造技术有关要求,推广装配式建筑。针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,上海市制定了详细的扶持与奖励措施,例如符合超低能耗建筑示范的项目,每平方米补贴300元等。
在低碳建筑领域,江苏也已取得显著成功。在2022年11月第十五届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大会上,相关方面公布,截至目前,江苏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99%,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10.7亿平方米、节能建筑面积超过25.6亿平方米。
其中,江苏的多座城市都已交出漂亮的成绩单,例如2014年以来,南京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补助资金,到2021年初时,累计奖励绿色建筑示范项目96个,拨付奖励资金3754万元。苏州到2020年底时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项目1153项,建筑面积10187.55万平方米。2023年初,《苏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(征求意见稿)》出炉,要求到2025年,新建超低能耗建筑总面积不低于 50万平方米;新增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。
此外,无锡、常州、南通、杭州、宁波、温州等长三角地区所有主要城市,针对低碳建筑展开了长远部署,定目标、列计划、给补贴,取得了显著成果。
高频次、大力度的政策效应至少促成了三种现象的发生,其一,低碳建筑占比持续提升,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上半年,中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超过90%。其二,围绕低碳建筑材料与设备的采购需求密集释放,带动了市场扩容,形成了以低碳建筑为主线的产业链。其三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入场低碳建筑赛道,在产业链上找准生态位,通过相应的设备与解决方案提供,抓住市场红利。
多方合力,实现了低碳建筑产业链的繁荣。以其中的设备与解决方案应用而言,庞大的产业蓝图已浮出水面。其中,提升建筑低能耗水平的专业设备与解决方案大量涌现,包括暖通、热泵、新风等品类;同时,围绕舒适人居的解决方案及应用案例早已起飞,覆盖净水、门窗、外装板块的被动门、内装领域的集成整装等多个领域,进而孕育成繁荣的生态圈。
一些非常典型的品牌与主力产品成功崛起,在助推低碳建筑计划实现的同时,也为自己闯出了一片天地。值得关注的是,即将于2023年6月5-7日举办的世环会【低碳建筑与舒适系统展】期间将有多家企业继续展出前沿产品与方案,正是这些实力派的加持,使得低碳建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与力量。
推荐企业
迈迪龙(浙江)新风科技有限公司-GHRV-DME-1家装排毒新风机
苏州米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-橱柜式热交换新风系统
能率(中国)投资有限公司-采暖热水两用炉
曼茨环境技术(上海)有限公司-曼茨畅享系列主机(单风扇)
美国康尼蒂克净水-4040sOD软净一体机
浙江中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-中央软水机大白系列
江苏捷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-85可拆卸式遮阳一体窗
上海璞玉门业有限公司-被动门
无锡众扬金属制品有限公司-不锈钢包覆管
武汉九牧管业科技有限公司-HDPE高端同层排水系列
高端舒适的低碳建筑再求索,四种新趋势展望
创新步伐不停,上升的动力不竭。从技术上讲,低碳建筑的上升空间不存在天花板,伴随众多实力派企业的加持,以及解决方案的精进,一些更具价值的做法正在出现。
在这场探索中,其发力的方向已相当清晰,就是从当前的成果出发,以数智化科技创新和设备升级为基础,沿着品质升级的路线,探索新一代低碳建筑材料与设计方案,打造更高效能的解决方案,不断突破低碳建筑的极限。
具体而言,又该如何打造真正高端舒适的低碳建筑?未来几年里,低碳建筑发展趋势又将有哪些新的体现?
其一,从继续从建筑本身降低碳排放,仍然是低碳建筑全力解决的问题。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《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》显示,全国建筑行业上下游加起来的碳排放量,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50%。一旦继续降低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,无论是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,还是环境保护、宜居环境的营造等,都将大有帮助。
更何况,作为低碳建筑,它的目标就是在全生命周期里保持低能耗甚至零能耗,实现环境友好与健康宜居。而要想降碳,就有必要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里的用能需求,从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向零能耗建筑、产能建筑升级,其具体做法有很多,例如根据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,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;借助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,降低供暖、制冷、照明等方面的用能需求;收集并利用雨水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,努力达到“零废水、零能耗、零废弃物”的状态。
其二,装配式被视为低碳建筑的主流趋势之一,它的做法是,在工厂进行标准化批量制作,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。目前正在推动标准化设计、工业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,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,能够减少污染与节约资源。除了装配式建筑之外,装配式内装同样能够为低碳建筑贡献一臂之力。
其三,能效高、能耗低的设备,依然是突破口,尤其是供暖制冷设备的能耗,还存在一定的降低空间,具体涉及暖通空调、热泵系统、壁挂炉系统、新风系统空气净化设备、净水设备等多种产品。伴随技术的精进及大型品牌们的长期投入,预计还将产生更多符合低碳建筑需求的主力产品。
这些产品的趋势如何?今年又有哪些新的成果出现?2023年6月5至7日将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(虹桥)召开的2023低碳建筑与舒适系统展,预计给出新的答案。这场头部大展将全面展现装配式建筑与建筑环境中的舒适系统,3000多家品牌,9万多件产品密集登场,让绿色建筑的低碳节能理念贯穿建筑施工、绿色建材直至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,实现整个建筑周期的节能减排与低碳环保。
其四,集成整装将为低碳建筑贡献一臂之力,通过采用高品质环保健康材料部品,一体化设计,一站式配齐与施工,实现建筑装修一体化,延长使用寿命,进而降碳。
对于低碳建筑未来的走向,目标是一致的,而选择的路径呈现多样化形态,产业链上的各方力量正锁定自己擅长的方向付诸努力。对于未来的把握,除了优质产品与前沿技术展示能给我们以启发,不能忽略的是,行业思想的汇集同样可以助力我们打开视野。
据了解,2023低碳建筑与舒适系统展期间,主办方将举办与装配式建筑融合的超低能耗建筑外墙保温、光伏建筑一体化为主题的应用论坛,旨在推进超低能耗建筑所需要的技术创新与解决方案,通过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规模的超低能耗建筑全生命周期专业展,进一步为入场者们提供具备长远价值的信息与资源。
扫描下方二维码, 即刻预登记,福利享不停
参观咨询
金先生 400 069 0052